就是今天!俗語「八月怕十八」4禁忌別碰 中老年人「當心寒氣入體」:這部位虧損大了

  • 2024-09-20 11:18

「老話說『八月怕十八』,提醒中老年人:八月十八留意『四禁忌』?」農曆八月十八正是今天9月20號啊!這句話,像是穿越了時光隧道,帶著古人的智慧與關懷,來到了我們的耳邊。

在這句話的背後,既有對自然規律的敬畏,也有對健康生活的重視。

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」——李紳的詩句道出了秋天豐收的喜悅,同時也提醒我們,秋天不僅是收穫的季節,也是一個需要注意保健的關鍵時期。

尤其是對於中老年人來說,秋季的氣候變化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影響,因此,古人的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。

「八月怕十八」這一說法源自古代農耕社會,那時候的人們非常依賴自然界的規律來進行農業生產和社會活動。

農曆八月,正值秋季的中期,天氣逐漸轉涼,早晚溫差大,這時候,人們的體質也較其他季節更為敏感。因此,古人總結出了一些養生之道,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這個季節的變化。

第一禁忌是「忌露腳踝」。

在當今這個追求時尚與個性的時代,人們常以獨特的著裝風格展現自我,卻往往忽略了古老智慧中的養生之道。

有一句話在現代社會中悄然流傳:「時尚雖好,勿忘保暖;腳踝一露,寒氣入侵」。這不僅僅是對古人養生哲學的迴響,更是對現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種警醒。

古人云:「寒從腳下起」,此言非虛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記載,人體之穴位,如星辰般密布,而腳踝處的「湧泉穴」,正是腎經之要衝,關乎人之根本。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納氣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秋季,天高氣爽,卻也涼風習習,正是自然界由熱轉寒的過渡之時。

若此時貪圖一時之涼爽,輕易露出腳踝,無異於為寒氣大開方便之門,使之悄無聲息地侵入體內,傷及腎陽,久而久之,必損及身體根基

民間有俗語:「腳暖身自暖,腳寒百病生」,這不僅是對生活經驗的總結,也是對傳統醫學理論的樸素表達。

試想,當寒風拂過裸露的腳踝,那份刺骨的涼意,豈是幾件單薄衣物所能抵擋?

長此以往,不僅易患感冒、關節炎等疾病,更可能因腎氣不足而導致精神不振、腰膝酸軟等癥狀,實為得不償失。

歷史上,不乏因注重腳部保暖而身體康健的名人典故。如宋代大文豪蘇東坡,即便在貶謫途中,亦不忘養生之道,常以熱水泡腳,促進血液循環,保持腳部溫暖,從而保持良好的創作狀態與身體狀態。

其「晚來更把腳兒燙,不怕風吹頭」的詩句,便是其注重腳部保暖,享受簡單生活樂趣的真實寫照

在追求時尚的同時,我們更應銘記古人的教誨,注重腳部尤其是腳踝的保暖

真正的時尚,不應以犧牲健康為代價。

讓我們在享受現代生活便捷的同時,也不忘汲取古人的智慧,讓傳統養生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,讓身心得以和諧共生,健康常伴。

第二禁忌則是「忌食生冷」。

在當今這個快節奏、高壓力的時代,我們往往在追求味蕾刺激的同時,忽略了古人智慧中對飲食的深刻洞察。

「忌食生冷」作為秋季養生的第二大禁忌,不僅承載著千年傳承的中醫理念,更在現代生活中顯現出其不可小覷的重要性。

回溯歷史長河,《黃帝內經》——這部被譽為中醫典籍之祖的巨著,早已在千年之前便為我們指明了秋季飲食的方向: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」。這句話不僅描繪了秋季自然界的變化,更蘊含了人體應順應時節變化,調整飲食習慣的深刻哲理。

秋季,作為收穫的季節,天地間陽氣漸收,陰氣漸長,人體的脾胃功能亦隨之進入一個相對「收斂」的狀態。

若貪圖一時之快,大量攝入生冷之物,無疑是對脾胃的一大考驗,極易導致消化不良、脾胃虛寒等問題,影響身體健康。

現代醫學研究同樣證實,生冷食物易刺激胃腸道,減緩消化速度,特別是對於本就脾胃虛弱的人群,更是雪上加霜。

在享受現代飲食多樣化的同時,我們更應借鑒古人的智慧,適時調整飲食結構,減少生冷食物的攝入,轉而選擇溫熱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粥品、燉菜等,以滋養脾胃,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和諧。

第三禁忌:忌過勞

秋天,這個被金黃色調渲染的季節,是大地對辛勤勞作一年的人們最豐厚的饋贈。然而,在這收穫與喜悅並存之時,人們往往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之中。

正所謂「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」,農人忙于田間的豐收,都市人則投身於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奔波。

古人早有智慧提醒我們:「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於人,然過之則皆傷其身」。

在古代,過度勞累同樣被視為健康的大敵。

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久視傷血,久卧傷氣,久坐傷肉,久立傷骨,久行傷筋」,強調了過度使用某一機能對身體的傷害。

相傳,宋代大文豪蘇軾,在貶謫期間雖仕途不順,卻深諳養生之道,常於勞作之餘,漫步林間,吟詩作畫,以調節身心,避免過勞。他曾在詩中寫道:「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」,借竹之高潔,抒發自己追求心靈寧靜,不為俗務所累的高尚情操。

俗語云:「力能勝貧,謹能防禍,勤能補拙,勞則傷身」。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勤勞雖能創造財富、彌補不足,但若不知節制,則會損害健康。

秋季,本就是自然界萬物開始收斂、準備休養生息的時候,人體也應順應天時,適當減少活動,增加休息。

春困秋乏夏打盹」,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,形象地描繪了人在不同季節的身體反應,提醒我們在秋季應更加註重休息,調整作息,以養精蓄銳。

民間還有「磨刀不誤砍柴工」的說法,意指在做重要事情之前,先做好準備和調整,能夠提高效率,避免無謂的勞累。這與現代管理學中的「工作與生活平衡」理念不謀而合。

現代人常言:「健康是1,其他都是0」,沒有了健康這個基礎,一切成就都將失去意義。

第四禁忌在於「忌情緒波動」。

情緒之穩定,猶如舟之舵、屋之基,對健康之重要,不言而喻。

古語云:「喜傷心,怒傷肝,憂傷肺,思傷脾,恐傷腎」,此言非虛,乃千年智慧之結晶,警示後人需慎調心緒,以免五臟受損,身陷病厄。

於古人而言,情緒管理不僅是個人修養之體現,更是延年益壽之法門。

試想,若日常喜怒無常,如狂風驟雨,豈能享得歲月靜好?故《黃帝內經》有載: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」強調的正是心平氣和、淡泊名利對於維護健康的重要性。

而今,現代心理學亦步其後塵,力證積極樂觀之態度,乃提升生活質量之金鑰匙。快節奏的生活,高壓力的工作環境,使得現代人更易陷入情緒的漩渦。

學會自我調節,保持樂觀向上,不僅能有效緩解壓力,還能激發內在潛能,促進個人成長與發展。正所謂「心態決定命運」,此言非空穴來風。

民間亦有諸多諺語,傳遞著情緒管理的智慧。如「笑一笑,十年少;愁一愁,白了頭」,形象地道出了樂觀心態與衰老速度之間的關聯。

又如「心平氣和,五福臨門」,告誡人們,唯有心態平和,方能招來幸福與安康。

記住,情緒穩定,方能駕馭人生之舟,駛向幸福的彼岸

儘管這些禁忌聽起來似乎有些陳舊,但它們卻是基於對人體與自然關係深刻理解的基礎上提出的。

無論是「忌露腳踝」,還是「忌食生冷」,都反映了古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。

正如英國作家毛姆在其小說《月亮與六便士》中所寫的那樣:「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,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, a hell of heaven.」(心靈是一個獨立的地方,它可以將地獄變成天堂,也可以將天堂變成地獄),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和積極的心態,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
「八月怕十八」的說法,雖然帶有濃厚的傳統色彩,但它背後的本質是對健康生活的重視與追求。

文章來源:今日頭條

Click to show more